罗定位于两广交汇地带,拥有广东最大的红土盆地,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稻耕文化深厚。当地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罗定先民就开始将野生稻人工培育栽种,是岭南地区最早种植人工栽培稻的地方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罗定先民率先使用青铜农具,耕种技术领先岭南。罗定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农耕工具石铲、石斧、石锛等。石铲的出土,说明罗定及其周边地区的先民在新石器时期已掌握较为先进的人工栽培稻谷技术。
罗平镇出土的双肩石铲
罗定太平镇南门垌战国墓和罗平镇背夫山战国墓曾出土过碳化稻谷和大量青铜农具文物,尤其是青铜镰,在岭南地区极为罕见。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罗定的稻作水平在岭南地区属于领先水平。
背夫山战国墓出土的青铜镰
明清时期,罗定先民将外面先进农耕技术与本地特殊地理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大兴水车灌溉,成为岭南的一道风景线。罗定州注重兴修水利,开挖陂塘、开凿水圳,扩大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明万历年间,陈璘动用数千军民筑陂,开挖并用石砌水渠10千米,灌溉罗平沙良田多顷。这是明代罗定最伟大的一项水利工程。陈璘陂建成后使用了多年,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被改建。明万历二十七年(年),《广东通志》卷六十二里就有罗定水利建设的记述。
明朝名将陈璘兴建的水利工程——陈璘陂遗址
隋唐时期,罗定先民发明了在新开荒田放养鲩鱼,使土壤改良为熟田的技术,是我国农业史上利用生物防治杂草的首创,这种溪峒农耕方法,开创了岭南农业史上之先河。唐人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记述:新州(今新兴)、泷州(今罗定)的农户在山丘上开荒造田,等春雨积水就买来鲩鱼放养,一两年后,鲩鱼长大了,把杂草连根吃掉,使荒田变为往后种稻就不长稗草的熟田,既改良了土壤,又可“收鱼利……乃齐民之上术也”。这种方法在岭南农业史上属首创,形成了溪峒农耕文化。
罗定市农耕文化馆反映溪峒农耕文化场景的壁画
清朝时期,由于罗定生产的粮食产量充足,品种多,从而促进了粮食贸易,被喻为“岭南粮仓”。
年的罗定街道两旁米店林立
民国时期,拥有大量田产的梁雨生在罗定榃濮建造了广东最大的地主庄园——梁家庄。
梁家庄园的粮仓
如今佛山祖庙碑记《奉宪严禁示碑》的说明中,专门讲述了罗定稻米供给佛山等地区“日计数千石”的内容。
佛山祖庙碑记《奉宪严禁示碑》
旧时,罗定地区还根据山区丘陵多的特点,大力推广水翻车(筒车)的使用,充分利用河道溪流水力资源,扩大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新中国成立后,罗定人民针对“望天田”这一瓶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水利建设新高潮,先后建成了引太、引泗、引沙、引镜、引榃、引连六大引水骨干工程,全长共.5公里;还有山垌水库、湘垌水库、罗光水库、金银河水库等大中小型水库座,从而使罗定稻米生产迎来真正的快速发展时期。
年的罗定水车
新中国成立后,罗定人“鞭山赶石”、“引水还山”,建造了闻名全国的水利工程,使罗定成为名副其实的“南粤粮仓”。在罗定众多的水利工程中,最著名的是有“南国红旗渠”之称的长岗坡渡槽。它把上游的泷江河、太平河水引入金银河水库,滋润着下游20多万亩农田。
有“南国红旗渠”之称的罗定长岗坡渡槽
图文来源:南方日报
END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odingzx.com/ldstc/80.html